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中华毓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与创新发展。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积极组织引导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德技并修、五育并举,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文化润疆工程落地生效,坚持文化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科及技术技能培养有机融合,引领职教学子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加强学校环境建设,改善育人环境。
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结合建筑行业特色,融入工匠精神,就地取材、因势而建,营造出山水相依、草木葱茏,大漠胡杨的氛围打造“匠心亭”“技精路”等景观,体现建筑美学意境;结合项目化教学,机电工程专业老师带领毕业班学生完成音乐灯光控制系统,实现校园喷泉音乐灯光秀;校园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等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和谐统一。用优美的校园景观激发大学生的爱校热情,陶冶大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
建设党史文化长廊、文体活动室、国学活动室,丰富楼道、班级文化,张贴孔子、鲁班等名人名言,大国工匠事迹等,使无形的文化有了有形的依托,在丰富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养成明理崇德的品行。
二、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强化思想引领。
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求,充分发挥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扎实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学院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开展好《简明新疆地方史》等课程;组织全院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把疫情危机化为教育契机,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统一。三年来,由院级领导亲自讲授的《回溯党史,诠释百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强国有我,一起向未来》《抗疫有我,做坚强的建院人》等主题的开学第一课,鼓励一届届新生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将青春之我融于奋斗之中使学生在自我辨析中、正反对比中、思想碰撞中、答疑思惑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共识,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学院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马克思主义学院持续开展大学生讲思政课展示暨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所学专业与行业发展相融合,深化了学生们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认识和思考,提高了思政课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师生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重点铸魂工程,在学科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将课程思政与传统文化教育等知识融会贯通。
三、提升技术技能水平,培养工匠精神
(一)项目化教学促成长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4月,学院启动教育教学改革,实施项目化教学。结合学院实际基础建设项目,将培训中心、建筑设备工程实训中心、数字学院、园林实训基地、体育训练中心5个项目的装修改造由二级学院师生联合采用项目教学法完成。
以项目教学为契机,将专业潜能和劳动本领有机结合,培育了学生的工匠精神、工程观念和质量意识,提高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增强了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干中学, 学中干”,很好地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征,成为促进学生劳动素质提升的一种有效教学载体。
(二)劳动教育显成效
学院坚持劳动育人,着力统筹规划,加强顶层设计,在专业建设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等方面,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清运、平整建筑垃圾堆出小山包,填土、种草绿意盎然,盖起一座木质六角亭,师生们擦擦额头的汗水打趣道:“终于完工了,这可真是我们一砖一石,一盆一捧造出来的呀,该叫匠心亭!”,于是校园里就有了将建筑垃圾变废为宝的“匠心亭”。通过劳动教育,极大丰富了课余活动的形式内容,深入拓展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研究在校园劳动教育过程中的主旨内涵,使学生真正理解把握“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劳动价值观念。
开展“优美环境我创造,美丽校园我来护”劳动周活动,通过劳动周,学生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创造世界的真理,认识到了劳动的光荣,格外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养成了从身边做起,自觉主动保护校园环境卫生的习惯,树立了良好的劳动观念,培养了学生团队精神、集体观念、劳动意识。
四、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增进文化认同
学院“以德育人、以文化人、以爱感人、以情润人、以技超人”,用朗诵、合唱、歌舞等形式将“文化润疆”工程融入校园、融入课堂、融入生活。组织开展“技能让生活更美好,体美让身心更健康”献礼建党百年系列活动、“强国复兴有我、弘扬工匠精神、喜迎二十大”师生融情系列活动、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阳光体育节”、民族健身操、师生共舞麦西来甫等活动。
丰富美育实践活动、发挥社团文化传承作用,学院以建党百年为契机,组建“三队五团”(即管乐队、舞蹈队、学生乐队,合唱团、民乐团、话剧团、美术社团、影视社团)。
美术社团以时间为轴,从革命英雄、长征精神、建党百年、科技强国、美丽乡村、幸福生活等角度展开“党史百年”画卷创作。举办“青春焕彩”学生美术作品展,展示学生版画、剪纸等传统艺术形式的学习成果。
话剧社编排红色革命话剧《青春之歌》,同学们从话剧的编排中感悟历史,动真情、践初心,铭记先烈遗志,坚定理想信念。《青春之歌》是一堂精彩的思政课,是学院不断加强美育教育的实践力作。
70余名老师组成的管乐队中,绝大多数老师连简谱都不认识,更别说五线谱上那些跳跃的音符了。有的老师为了加强练习,早上不到8点就起床了,为了不扰人清梦,她躲到操场角落进行练习,课间十分钟,还不忘再练习下指法;有的老师在乐谱上把“do.re.mi”标记成“1.2.3”,办公室里常常听到他用阿拉伯数字“念”乐谱……一天天锲而不舍的练习,最终都凝聚成了早自习前嘹亮的号角,课间悠扬的笛声和午休时自发的小合奏,并多次承担校内重要演出任务。
民乐团组建以来,汉族师生主动弹起冬不拉、都塔尔,跳起麦西来甫、黑走马,少数民族师生争先恐后弹起了古筝、拉起了二胡、吹起了竹笛,呈现了新时代背景下民族交往、文化交流、情感交融的新型“现代木卡姆”,营造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良好氛围。
学院依托 “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师生之间注满浓厚的“石榴情谊”,用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各民族文化的共性增进各族师生的亲近与和睦,守望相助、手足相亲,用情用心拉近各民族之间的距离,增强各民族之间的互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组织各族师生观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长津湖》等电影,通过感人的故事情节,鲜活的人物形象,坚定爱国爱疆的执着信念;开展共度中华民族传统佳节活动,端午与学生互赠香囊,中秋邀学生品月饼,冬至教学生包饺子,肉孜节一起品尝学院免费提供的羊肉汤。
以文化育人,树工匠精神。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明确人生理想,迅速适应岗位需求,并对学生求知欲望、学习技能、人格体系的构建、职业心理素养以及情感意志等综合素质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建设“有红色传统、有文化特色、有师生情怀、有生活韵味”高职院校为目标,通过不断深化校园特色文化创建工作,给学院改革注入强大活力,给校园增添浓厚的文化氛围,给发展带来无限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