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腿弓,右脚蹬,一把锉刀在张文良手中反复推拉,刀刃下的铁片被打磨变薄,铁屑飞溅。凭借独特的手感,30岁的钳工张文良可以把误差精度控制在一根头发丝直径的三十五分之一。
金属带材被冲压成硬币毛坯,抛光清洗后压印,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检查无瑕疵后进行包装……沈阳造币有限公司造币三部维修钳工、机修班班长张文良,主要负责造币专用设备的维修、检查和保养。设备零件一旦磨损,精度就会下降,张文良要做的,就是恢复它们的精度。
21岁就登上全国技能大赛最高领奖台,成为双料高级技师,熟练掌握车工、电工、铣工等6个工种……年少成名的张文良,曾被诊断为“不宜从事体力劳动”,却在“冠军梦”的指引下成了“全能钳工”。
参赛改变人生轨迹
厂房里一片安静,每次锉刀平稳推出,都能听到“唰唰唰”的声响,张文良特别喜欢这种声音。
一根头发丝的直径通常是0.07毫米~0.08毫米,普通钳工的操作误差精度只能达到0.01毫米,而张文良锉过的平面,误差精度可以控制在0.002毫米。“每锉一次,感受手的前后摆动力度,我就知道会掉下多少切屑。”一把锉刀在张文良手中变得充满灵性。
2008年,17岁的张文良从老家辽宁省岫岩县来到沈阳,进入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模具专业。“那个夏天特别闷热,我走到钳工训练场,看见一个高大的身影对着工件一遍一遍地锉削,后背全湿透了。”张文良的钳工技术启蒙老师曲骊回忆说。
18岁时,张文良患上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医生建议他,不宜从事体力劳动。彼时,想当钳工的张文良感到迷茫。
在曲骊的办公室里,摆着一排技能大赛的奖杯,每次看到,张文良的目光都无法移开。曲骊看出了他的渴望,帮他争取到了参赛机会。张文良训练异常刻苦,光锉刀就用废了十几把。
2011年,21岁的张文良夺得全国青年职业技能竞赛“振兴杯”冠军。同年9月,《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出台,张文良搭上了政策的“顺风车”。这期间,大大小小的技能竞赛,他参加过三四十场。
企业转型成就“全能钳工”
2013年5月,张文良被沈阳造币有限公司作为高技能人才聘用,除了钳工工作,还担任造币设备的维修员。
在生肖猴普通纪念币生产中,张文良发现生产联动线上有包装卷歪斜、碎卷现象,一连几天,他有空就蹲在传送带前仔细看。
“文良啊,别看了。这联动线是专人论证设计的,有毛病得找专家,咱们可解决不了。”老师傅的话反而点亮了他的灵感。经过精细计算,张文良设计并制作了有着合适弯曲弧度和安全角度的不锈钢板,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生产成本。
2019年,泰山币——首枚异形普通纪念币即将生产发行。作为整个生产线的关键一环,新上马的设备运行效率不高,成为全线生产的瓶颈环节。张文良担负起设备改进重任。生产前夕,他每天守在机台前13个小时以上,通过不断改造和调试,最终提出了“自动装筒”的改造设想,满足了生产需求,企业迅速投入生产。在这个过程中,他提出的《方形币检查机转盘处的改进》等改造方案,也得到推广应用。
企业转型给张文良带来丰富技能的动力和契机。在触类旁通学会车工后,他又学习并掌握了电工、铣工等工种的技能,拿下工具钳工、装配钳工两个高级技师资格证书。“要想不被企业、行业抛弃,就要把自己打造成企业所需的、具有新思维、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所以要时刻准备转型。”张文良说。
用技能敲开幸福大门
在2020年的全国首届职业技能大赛装配钳工赛场上,张文良获得了银奖。他对比赛成绩并不满意。遗憾背后,是他对自己的新期待。
9年来,张文良参与研发试验及生产“和”字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币、建党100周年纪念币等10余项国家重大题材纪念币的生产任务;解决维修技术难题70余项,设备改进100余项;自主设计及加工零件200余件,“五小创新成果”50余项。
近几年来,张文良一直在为实现技能“共享”而努力。
2020年10月,他和方文墨等5人发起成立沈阳市菁智青年高技能人才交流中心,为高技能人才提供专业技能技术咨询、培训交流、技术合作等服务。
张文良多次走进职业院校分享自己的参赛经验、成长故事,让更多年轻学子能从他的逆袭经历中得到启发。
“希望通过张文良这样的‘金字招牌’,吸引更多好苗子留在工厂,留在当地。”在沈阳市菁智青年高技能人才交流中心主任常婉看来,张文良的经历,可以激励年轻人用技能敲开幸福大门。